步入2023年,营收与用户数量双降的游戏行业存量竞争加剧,竞争日趋白热化。高昂的研发成本、买量成本等给游戏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让资本市场对游戏行业的投资热情逐渐冷却。
对于这个特殊时期,游戏创业公司该如何调整?游戏投资逻辑有哪些实质性变化呢?对此,南都·湾财社采访了中手游联合创始人及副董事长,希望能以游戏公司高管和投资人的视角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相关资料图)
以下为采访实录:
南都·湾财社:相比以往资本在游戏行业的投资热情,如今整个游戏市场似乎处于融资寒冬。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冼汉迪:这涉及谈资本市场如何看待游戏公司投资价值的问题。游戏乃至整个泛娱乐领域,资金投入成本都是数千万乃至上亿起步,但其中又存在偶然性风险,可能会出现投资回报不成正比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减少游戏偶然性风险,寻找确定性成为关键所在。对此,中手游通过IP与游戏的结合来减少不确定性,中手游拥有132个IP,大部分的著名IP在漫画、文学、电视剧、电影等领域得到市场验证,且游戏生命周期往往都比较长,IP影响力还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通过整理与迭代后IP游戏的数据又能不断优化底层游戏模型、游戏研发、内容涉及等层面。
南都·湾财社:在市场存在如此多不确定性下,中手游还会继续游戏领域投资吗?
冼汉迪:不管市场行情好不好,我们一直都有在持续投资。况且市场情况不理想的状态下,也可能隐藏着更多的机遇。但我们只投资有顶级研发能力的游戏公司。双方通过中手游提供IP、被投公司或者工作室研发高品质游戏的模式形成互补,让双方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双方在发行、研发领域的特长,持续丰富中手游IP游戏生态。比如中手游发行的《我的御剑日记》便是《少年三国志》《少年西游记》系列游戏总制作人程良奇(老狼)创立乐府互娱后打造的首款产品。程良奇创业初期,中手游便没有任何犹豫地决定成为他创业团队的第一位投资人,因为游戏公司的投资不能以短期买卖的收益作为衡量依据,而是更倾向于成为可以长远绑定的战略合作伙伴。
目前,游戏市场融资寒冬只是短暂的,这也是一个优势劣汰、适者生存的过程,能够生存下来的游戏初创公司肯定会变得更加有竞争力,更有市场前景。而且我认为这个寒冬不会持续太久,从今年ChinaJoy的场面来看,行业在逐步复苏。
南都·湾财社:在投资过程中,您比较倾向于投人还是投产品?
冼汉迪:我很多时候投资是看人。因为我们投资的前提是要让做好产品从0~1的立项、讲好游戏的概念、抓准产品特点来打动我们。其前提是这些游戏团队是比较成熟的团队,成员之间已经磨合过一段时间,并且做过高流水或者有特色项目,才能以此来证明能够胜任IP游戏从0-1的打造过程。很少因为看中一个产品而去投资一个团队,因为与IP游戏打造的理念不太契合。所以我更喜欢与投资标的聊如何将这个产品概念设计好、产品内容打磨好,如果能打动我,我们就给钱、IP和发行资源来做好这个产品。
南都·湾财社:回顾以往,您认为中手游在上市之后,业务能够保持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冼汉迪:除了2022年因为版号因素外,中手游从2009到2021年每年都在稳步增长,就是因为我们摆脱了许多游戏公司“赌爆款”的宿命。中手游从不“赌爆款”,我们用心做好每一款产品,然后通过一定时间调优后再向海外发行。同时基于我们的版号储备,我们也通过自研、投资的游戏研发公司增加我们的产能。我们与其他游戏公司不同,我们一年大概能发行十几个游戏产品,且多是国风的游戏IP题材。
南都·湾财社:在游戏出海方面,中手游是如何布局的?
冼汉迪:我们会把一些已经得到中国市场验证的产品,发行到海外去。其中,我们可能更注重亚洲,成功率会有一定的保障,因为大家的喜好会更加接近。加之IP赋能 ,可能会吸引大家去关注我们的产品。
南都·湾财社:在IP生态方面,中手游未来会倾向于打造自有IP吗?
冼汉迪:中手游的IP分授权和目前中手游掌握共计132个IP,其中有68个自有IP和64个授权IP。我们目前与许多授权IP保持着长期战略合作,与这些IP的游戏合作经历让我们积累了做IP游戏的先发优势。但在自有IP打造上,IP没有10年以上的时间积累是很难有长期影响力的。对于我们比较认可的IP,我们会比较倾向于通过并购的方式进行合作,且会更加青睐于有本土特色、中国文化的IP。
南都·湾财社记者:在游戏行业存量竞争加剧,竞争白热化的局面下。中手游在未来业务规划上有何思考与调整?
冼汉迪: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还要沉淀自己的用户。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中手游5亿多用户群体的作用发挥出来。我们未来也在计划对仙剑乃至其他重要IP上建立游戏社区等尝试。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进一步打造好我们的IP游戏生态。因为我们中国还没有像迪士尼这样的公司,而迪士尼本质上就是一个IP公司,有游戏、电影以及衍生品等等业务。这实际上便是我们想要去努力经营的方向之一,我们不单单是一个游戏公司,更是一个生态型公司。
出品:南都湾财社·科创工作室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陈培均